我国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及未来预测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7日 点击:[1]人次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及未来预测
造纸工业是我国印刷器材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也是最古老的行业,“十五”期间快速发展成就辉煌。2005年我国造纸工业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已达2546亿元,我国纸业市场迅速成长。
1.生产消费名列世界前茅
我国已是当今世界纸和纸板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纸和纸板年总生产量与总消费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纸和纸板是现代印刷业采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承印物,广泛应用于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等各个领域。
2.发展速度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造纸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纸业综合情报信息资料显示,“十五”以来,我国纸和纸板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发展速度持续稳定增长,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我国纸和纸板总生产量分别达到3200万吨、3780万吨、4300万吨、4950万吨和5600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92%、18.13%、13.76%、15.12%和13.13%;总消费量分别达到3683万吨、4332万吨、4806万吨、5439万吨和5930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02%、17.62%、10.94%、13.17%和9.03%。其中国产纸和纸板总消费量分别为3124万吨、3695万吨、4171万吨、4825万吨和5406万吨,纸和纸板消费的国产化率“十五”期间已分别达到84.82%、85.30%、86.77%、88.71%和91.16%,国产纸和纸板占据着我国纸和纸板消费市场的统治地位。我国纸和纸板人均年消费量,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29千克、33千克、37千克、42千克和45千克。人均年消费量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3.57%、13.79%、12.12%、13.51%和7.14%。我国造纸业生产与消费发展迅速,市场繁荣兴旺,持续稳定增长。
3.规划指标超额提前完成
我国纸和纸板总生产量与总消费量均超额提前完成了“十五”规划规定的指标。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我国纸和纸板的总生产量分别达到“十五”规划目标数的80.00%、94.50%、107.50%、123.75%和140.00%。其中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均超额完成造纸工业“十五”规划规定的2005年总生产量4000万吨的目标,超额量分别为300万吨、950万吨和1600万吨,分别超额7.50%、23.75%和40.00%。总消费量分别达到“十五”规划目标数2005年的73.66%、86.64%、96.12%、108.78%和118.60%。其中2004年和2005年均超额提前完成造纸工业“十五”规划规定的2005年总消费量5000万吨的目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超额量分别为439万吨和930万吨,分别超额8.78%和18.60%;人均年消费量分别达到“十五”规划水平数下限(34千克)的85.29%、97.06%、108.82%、123.53%和132.35%,和分别达到其上限(38千克)的76.32%、86.84%、97.37%、110.53%和118.42%,提前超额完成规划规定的人均年消费水平。
4.产量指数连年迅猛增长
我国造纸业生产的产量指数连年迅猛增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和各个五年计划的相继完成,我国纸和纸板的产量指数持续大幅度提升,快速增长。1962年、1972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我国纸和纸板的产量指数分别达到300、759、1583、4637和10161。产量指数十年增长量分别达到200、459、824、3054和5524。极大的增幅,表明我国造纸业市场发展迅速。“十五”期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我国纸和纸板的产量指数分别达到8602、10161、11559、13306和15054,产量指数的年增长量,分别为403、1559、1398、1747和1748。增长幅度惊人,产量指数激增,表明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国造纸业市场“十五”业绩辉煌,成长更加迅速。
5.产业结构不断进行整合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造纸企业产业结构不断进行整合。我国现有纸和纸板生产企业3600余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约占92%,从业人员达76万余人。在新形势下,我国造纸工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企业格局已经形成,这些企业间既互补又竞争,并具有相互之间的不可替代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造纸企业所有制的结构整合在不断加速。造纸企业正在通过自身资本扩张和资产重组,走向规模化和集团化,提高生产集中度,提高新形势下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年销售收入来看,“十五”期间,即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造纸企业分别为11家、14家、19家、25家和28家。其中各自前五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合计分别为122.14亿元、174.64亿元、231.92亿元、289.54亿元和428.82亿元;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重点造纸企业分别为1家、1家、2家、3家和6家;各自第1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分别为52.09亿元、60.13亿元、73.75亿元、85.75亿元和171.68亿元。
从年生产量来看,年生产量25万吨以上的重点造纸企业,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6家、10家、18家、21家和29家。其中各自前五位的企业产量合计,分别为254.35万吨、387.48万吨、457.94万吨、618.90万吨和809.10万吨,分别占当年全国纸和纸板总生产量的7.95%、10.25%、10.65%、12.50%和14.45%,比例越来越大,表明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年生产量50万吨以上的重点造纸企业,分别为2家、4家、6家、9家和10家。其中各自前两位的企业产量合计,分别为144.38万吨、215.63万吨、248.40万吨、313.92万吨和433.46万吨,分别占当年全国生产总量的4.51%、5.70%、5.78%、6.34%和7.74%;年生产量100万吨以上的重点造纸企业,分别为0家、2家、2家、3家和6家。
这些数字表明,我国造纸企业产业结构不断进行整合,并通过资产重组和自身的资本扩张,正在大踏步地向着规模化、集团化迈进,向着把企业自身打造成业内航母的目标前进。
6.新建扩建项目不断增加
我国造纸业保持了持续高速稳定发展态势,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加入WTO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好形势下,这些有利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造纸工业近年来的新建和扩建项目不断增加、不断立项和不断竣工投产所致。近年来,我国造纸工业除了进一步加大自行研制开发力度以外,还注重吸收国外先进造纸技术、引进国外世界一流先进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这些项目瞄准了当今国际造纸业的发展趋势,采用高技术起点、先进装备、上规模的单机生产线、高生产集中度、高生产效率,投产后产品产量和质量在市场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国产纸站稳国内市场和冲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例如,山东华泰集团40万吨新闻纸项目,2005年4季度投产运行,项目总投资额22.8亿元,从国际著名厂商——德国福伊特、芬兰美卓、奥地利安德里兹等世界一流造纸机械公司全套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设备最先进、车速最快、纸幅最宽、产品质量档次最高的新闻纸生产线,可生产34g/m2~60g/m2高档彩色新闻纸,还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字典纸等其他高级文化用纸。该项目的运行,使华泰集团新闻纸生产能力一举达到80万吨/年的水平,占据了全国新闻纸市场1/3的份额,成为亚洲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
晨鸣集团近年来产量、效益均翻番,连续多年居国内纸业之冠,先后营建了寿光晨鸣、齐河晨鸣、武汉晨鸣和江西晨鸣等多个大型工业园区。其中武汉晨鸣年产15万吨低定量(42g/m2~45g/m2)高档新闻纸项目,主体设备和控制系统均系引进的世界一流、国际先进水平装备。山东晨鸣15万吨高档铜版纸项目,主体设备和生产运行控制装置均由世界一流造纸机械专业制造商及配套公司提供。
上海泛亚潜力纸业有限公司新闻纸造纸机新项目投产以来,生产量已达到14万吨/年水平,使得95%废纸脱墨浆加5%漂白木浆,或只用100%废纸脱墨浆生产新闻纸的新技术付诸现实。石岘白麓纸业有限公司引进的世界知名厂商芬兰美卓公司彩色胶印新闻纸OptiConcept新概念造纸生产线,堪称世界一流。
金东纸业(江苏)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135万吨高档新闻出版印刷用纸两条造纸生产线,为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造纸生产线之一,主体设备均由VoithPaper公司引进,投产以来曾打破过国际上报道的造纸机车速世界最高纪录。
另外,作为国内造纸企业龙头企业、产品行销海外、业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太阳纸业有限公司和九龙纸业有限公司,日前分别与当今世界造纸机械制造巨头——VoithPaper公司又签订了购置新造纸机的合同。其中太阳纸业系网宽5.4m、车速1300m/min、年生产能力25万吨的高级文化用纸生产线,玖龙纸业系网宽6.25m、车速800m/min年生产能力50万吨的纸板生产线均值得一提。
总之,我国造纸业近年来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已投产的先进生产线不胜枚举,接连不断。
7.展望未来令人欢欣鼓舞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造纸业的增长速度仍将会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我国纸和纸板消费量,2010年将会达到7600万吨,2020年将会达到1亿吨。届时,我国将和美国、欧洲一起成为世界上纸和纸板三大主要消费市场。到那时,我国纸和纸板的生产总量将为9500万吨,进口量1000万吨,出口量500万吨。
信息来源:中国包装报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